在卷帙浩繁的中醫典籍中,“燥”與“痹”如同兩條交織的暗河,共同侵蝕著人體的津液與筋骨。李征,這位從中醫世家中走出,在經典理論與現代實驗室間架橋的醫者,以其深厚的學養與臨床智慧,為罹患風濕頑疾的患者,開辟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診療路徑。

一、溯本求源:從經典理論到臨床創新
李征主任的醫學世界,始于《素問》的古老智慧。基于對經典的深厚積累,他提出“脾腎虧虛”為風濕免疫疾病的核心病機,認為脾失健運、腎不主骨是痹癥發生的內在根基。隨后,他研發“補腎強督、健脾利濕”特色方劑,以草木金石之性,調和人體的陰陽失衡。在他看來,風濕病并非孤立的關節之疾,而是全身氣血、臟腑功能失調的局部顯現。
這一理論并非空中樓閣。在參與撰寫的《痹病古今名家驗案全析》《健脾利濕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臨床觀察》《八珍顆粒聯合身痛逐瘀湯治療風濕性多肌痛臨床研究》等多部專著及論文中,他系統梳理了歷代醫家對痹病的認知,并結合現代病理學,賦予古方以當代生命力。例如,針對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他以“健脾利濕法”化解濕熱瘀阻,使邪有出路;對于風濕性多肌痛,則以“八珍顆粒”聯合“身痛逐瘀湯”雙補氣血、通絡止痛,既扶正又祛邪。
二、中西貫通:從脈象舌苔到流式細胞術
李征主任的診室,是傳統與現代交匯的現場。他獨創的“中西醫雙軌檔案”診療模式,將中醫的舌象、脈象、體質辨識,與西醫的血沉、C反應蛋白、自身抗體等實驗室指標并置分析。一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檔案中,既可見“脈弦細、舌淡苔白”的體質記錄,亦有流式細胞術檢測的T細胞亞群數據。這種融合并非簡單的疊加,而是哲學層面的統一。他引入的“九維通痹診療體系”,以九大療法構建多維干預網絡:從內服中藥到自體再生技術,既調氣血,亦修組織;既療身,亦治心。他說:“中醫強調整體,西醫長于精準,二者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三、病案實錄:一位干燥癥合并類風濕患者的潤澤新生
五十二歲的王女士,備受雙重折磨長達五年。她不僅口干無涎,需頻飲水,眼干澀如沙磨,同時雙手腕、指關節對稱性腫痛、晨僵,嚴重時難以握拳。西醫確診為“干燥綜合征合并類風濕關節炎”,但常規用藥后,口眼干燥改善不佳,關節疼痛仍反復發作,且伴有神疲乏力、腰膝酸軟,令她深感絕望。

求診于李征主任時,他見其舌紅少津、苔薄少,脈象沉細數,辨證屬“肝腎陰虛,津虧絡痹”。李主任為其建立了詳盡的中西醫雙軌檔案:中醫治則以滋水涵木、養陰潤燥、舒筋通絡為主,巧妙化裁其特色方劑,并輔以特定穴位的針灸與埋線,以激發經氣,促進津液輸布;西醫治則則在評估其現有方案后,對其進行了微調,并加強了保肝措施,確保治療安全。
治療四月余,王女士欣喜地反饋,不僅口中有津液濡潤之感,雙眼干澀大為緩解,關節腫痛和晨僵時間也顯著縮短,精力較前充沛。復查顯示,其血沉、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趨于正常。她動情地說:“李大夫不僅用藥如神,更懂我全身的苦楚。他讓我相信,即使是這樣纏結的兩種病,也能找到一起解決的希望,身體仿佛從內而外得到了潤澤和疏通。”
四、薪火相傳:一位融古通今醫者的不息追求
作為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與多個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的資深委員,李征主任始終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使命。他埋首科研,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將臨床經驗轉化為學術成果;他立足臨床,心系患者,每一次搭脈問診,都是與病患生命的深刻對話。
在他身上,流淌著古老醫學的智慧,也躍動著現代科學的脈搏。他以其實踐詮釋著:面對風濕免疫領域的復雜性疾病,唯有深研經典,博采眾長,以仁心為引,以中西為術,方能真正為患者撥云見日,重燃生命之光。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