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一種與飲食習慣緊密相連的惡性腫瘤,在我國部分地區高發,被稱為“吃出來的癌癥”。江蘇省腫瘤醫院放療科主任醫師葉勁軍博士提醒,遠離食管癌,首先要防止“癌從口入”。
2024年數據顯示,食管癌是全球第七大常見惡性腫瘤及癌癥死亡第七大原因,在我國呈現地域聚集性,太行山脈附近、安徽、江蘇蘇北等多地為高發區。地域性差異源于當地飲食習慣(如偏好燙食、腌制食品)、生活方式與環境因素,長期損傷食管黏膜可誘發癌變。
“癌從口入”要警惕五大危險因素
1.不良進食習慣:太粗、太快、太燙.長期吃粗硬食物、進食快、咀嚼不細、吃燙食(食管黏膜耐受50-60℃,65℃以上易燙傷),會讓食管黏膜反復“損傷-修復-再損傷”,慢性炎癥可能發展為癌前病變,誘發食管癌。
2.吸煙+飲酒對食管損害協同,同時煙酒人群患病風險是不煙酒者的15-30倍。酒精代謝的乙醛(1類致癌物)損傷DNA,煙草致癌物也促癌。
3.腌制、霉變及燒烤食品。腌制食品含亞硝酸鹽,霉變食物有黃曲霉毒素,燒烤、油炸食品會產生致癌化合物,長期吃大幅增加食管癌風險。
4.食管基礎疾病。胃食管反流、巴雷特食管等疾病患者,食管癌風險高,尤其是胃食管反流,胃酸腐蝕黏膜可誘發腺癌,這類患者要定期內鏡檢查。
5.口腔衛生與營養失衡。腔衛生差(齲齒等)、營養失衡(缺新鮮果蔬、動物蛋白及微量元素、維生素),會增加患病風險,食管癌還有家族聚集性,有家族史人群要警惕。
典型癥狀“三感一痛”別忽視
葉勁軍提示,食管癌典型癥狀是“三感一痛”:吞咽哽噎感(吃固體食物明顯);食管異物感(總覺有東西殘留);食物通過滯留感(下行不暢);胸骨后疼痛(吞咽時不適)。出現癥狀要盡快就醫,但早期癥狀輕或無,高危人群定期篩查很關鍵。
高危人群要定期篩查。符合以下條件屬高危人群,建議定期篩查:年齡≥40歲(45-80歲高發);來自食管癌高發區;有上消化道癥狀;有食管癌家族史(一級親屬患病);患食管癌前疾病(如慢性食管炎等);有吸煙、酗酒、喜燙食/腌制食品等高危因素。男性發病率、死亡率高于女性,或因男性更多暴露于煙酒等危險因素。
早期篩查有多種手段。葉勁軍建議,高危人群可做這些檢查。胃鏡檢查是金標準,也是最直接有效早期診斷方法,直接觀察黏膜,通過活檢明確病理;食管鋇餐造影(GI)可看食管輪廓、蠕動,間接判斷病期早晚;CT科評估腫瘤大小、位置及周圍情況,有無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MRI適用于CT檢查有禁忌,或者考慮食管腫瘤可能侵犯氣管、椎體、大血管重要臟器的人;內窺鏡超聲(EUS)則兼具診斷與早期治療作用。
健康生活方式是預防關鍵。注意進食細節,吃飯細嚼慢咽,不吃超過65℃的燙食;不吃腌制、霉變食物,多吃新鮮果蔬,平衡膳食;遠離煙酒;有家族腫瘤遺傳史的人,要定期體檢;有胃食管反流等疾病要及時治,避免睡前進食;保持口腔衛生,定期查牙;適度運動,維持健康體重,減輕腹部壓力對食管影響等。
葉勁軍主任強調,高發區或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即便沒癥狀,40歲起也建議定期篩查。早期發現早治療是提高治愈率關鍵,調整生活方式+定期監測,能幫我們遠離食管癌。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