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軍事|汽車|游戲|科技|旅游|經濟|娛樂|投資|文化|書畫
佛門僧侶,素有“苦行僧”之稱,他們生活簡單樸素,長壽者卻比比皆是。廣州六榕寺住持法量法師用一句話概括了佛家的養生之道:養生先養心。
人生勝境平常心
來到六榕寺時,法量法師正帶領眾僧誦經。整個寺內充滿平和悠揚的佛樂,加上處處綠樹成蔭、游人肅穆,令人頓覺身心清爽。
見到法量法師,記者首先驚訝于他的年輕,法師看上去不過三十出頭,體態勻稱、面容祥和。但法師說,他今年三十九歲,出家已近二十年。
法量法師說,佛教看淡生老病死,四大皆空,并不代表否定現實;相反,因為尊重生命,佛教一向有注重養心調身的傳統。佛家認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體狀況與他的心理狀況、生活習慣、客觀環境息息相關,調整心態是養生的根本。佛家主張“萬念歸一,清心滌慮”、“少欲而知足,知足而長樂”。“欲望”是與生俱來的,但人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感恩,所以要克己而寬以待人。
法量法師認為佛家對克制欲望的五戒———戒殺生、偷盜、淫邪、妄語、迷幻對普通人也有借鑒意義。戒殺生,可減少殘酷之心和對生命威脅的恐懼;戒偷盜,可減少對受到制裁或失去財物的恐懼;淫邪,會對身心、社會、家庭帶來危害;戒妄語,才能有誠實正直之心;戒迷幻,才能抵抗心理的空虛和種種誘惑。
睡不超過時 食不十分飽
法量法師把人比作琴,琴弦繃得太緊會斷,太松又彈不出準音,所以要時時調弦。調好了心弦,身體的弦怎么調?法量法師說,規律的作息是關鍵。六榕寺的僧眾作息極規律,晚不超過11點,早不超過6點,準時用膳,食不過飽,勞逸結合。
眾所周知,佛家戒葷,法量法師說,食素也有利于養生。佛家主張“長養慈心,勿傷物命”。心慈,就會心境平和,身心和諧。
對于“食不過飽”,佛家也有特殊的做法。法量法師說,一般情況下,他三餐有規律,但當感到腸胃滯脹、消化不良時,他有時會不吃晚飯。相應的,要減少晚間活動,以靜為主。最長曾持續過三個月,寺里也有僧人長期如此。這樣可保持體態輕盈,身體舒適。但工作繁忙時不適宜此法。
(責任編輯: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