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軍事|汽車|游戲|科技|旅游|經濟|娛樂|投資|文化|書畫
養生是自古以來追求健康的首選,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從小堅持養生才回去的良好的效果,同時孩子養生與家長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具體情況吧:
中醫認為,人的呼吸、代謝、血液運行與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都是通過氣的作用來實現和維持的。
父母若能幫助兒女保養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孩子便不容易生病,健康成長。
養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事,甚至從小就要開始注重保健,還要以養氣為重。
有網絡文章說,人從胚胎開始,“氣”就萌芽。胎兒在母體內進行呼吸,吸收營養和發育,靠的是母親的元氣。之后,胎兒從墜地“哇”地一記哭聲到吮奶,都是氣的延續。這個說法,到底是否可信?
專家指出,養生從養氣開始,來自于《黃帝內經》。
該書提到,養氣主要是指保養四種氣,即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
中醫認為,人的呼吸、代謝、血液運行及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都是通過氣的作用來實現和維持的。
父母若能幫助兒女保養這四種氣,孩子就會健康成長不生病。
元氣依賴父母
專家說,胎兒靠母體進行內呼吸和發育,其實不僅仰賴母親的元氣,從父親那里繼承來的先天性“氣”也很重要。
所以父母腎氣足,生出的小孩比較強壯。
至于胎兒離開母體、臍帶被切斷,呱呱墜地那刻“哭”聲,震蕩肺氣,指的是宗氣。
宗氣主要來源于后天的呼吸,是呼吸之氣,可以看成是一種心肺之氣。
適當的運動可加強小孩的肺活量,肺氣足,聲音就清晰響亮,皮膚和身體也強壯,不容易出現皮膚病及外感。
當嬰兒開始吮乳時,氣得到延續,這叫作“營氣”。
“營氣”流于人體的血脈當中,營就是營養,對人體起到滋養作用。因此飲食均衡,加上適當的喂養,脾胃消化功能好,小孩就會健康發育成長。
第四種叫做衛氣,運行于經脈之外,起到保護人體,抵御外邪的作用,一般指免疫力。小孩寒溫適宜,適量的發汗及飲水量,都可加強衛氣,降低發病幾率。
小孩寒溫適宜,適量的發汗與飲水量,都可加強衛氣,降低發病幾率。養生從養氣開始,源自《黃帝內經》。
孩子喝水也有講究
6歲之前的兒童對營養的需求量很大,喝水就是關鍵的一環。
很多營養物質溶于水后才能分解,體內新陳代謝也需要水,所以不要等到孩子渴了才喝水。
林醫師說,喝水要一口口慢慢喝,才能起到養脾胃的功效,不可一下子喝一大杯,反而會傷脾,造成腹脹。
不同年齡階段兒童每天的需水量不盡相同,需水量以公斤體重計算比成人高2至4倍。
現在一些家長把甜飲、奶飲當水給孩子喝,這是不恰當的,會造成兒童肥胖及影響食欲,成年后也容易患上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專家提醒,汽水等碳酸飲料中大多含有檸檬酸,在代謝過程中會加速鈣的排泄,長期飲用會導致缺鈣。
孩童飲食應易于消化吸收
有專家認為,均衡膳食是健康的前提。
兒童應該多吃雞、鴨等易消化的肉類,多吃深黃、深紅、紫色類的蔬菜,多喝水,多吃水果;牛羊肉一般偏溫補,可以少吃。
但林醫師指出,如果小兒身體虛弱、智力發育較差,屬陽虛者,可適量吃些牛肉。
她說,孩童飲食以易于消化吸收為原則,應隨時觀察孩子的大便,來了解消化吸收的情況。
至于進食量為多少,應以“三分餓七分飽”守則來把握。這是因為嬰幼兒的臟器嬌嫩,脾胃的運化功能尚未健全,如果飲食不加節制,就會損傷脾胃而導致食滯。
食滯的常見癥狀多因強行喂食、吃過于冰冷的甜品、過熱的煎炸食品或挑食所致,日久化熱生痰。
中醫認為,脾與肺互為母子,脾胃積熱及于肺,致肺衛不固,稍有不慎就會外邪入侵,內外合邪引發小兒發熱,形成反復呼吸道感染。
(責任編輯:w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