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中視眼科醫院的診療記錄里,有一位特殊的患者張先生。他用無聲的謝意,為這所醫院寫下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無聲的求救:無法言說的傷痛
1962年出生的張先生,來自開封通許的一個小村莊。他的一生坎坷而艱辛,聾啞的缺陷讓他失去了與這個世界正常溝通的能力,也讓他在無聲的世界里默默承受著苦難。父母離世后,他一個人靠務農和打零工維持生計,不識字、不會用手機、無法言語,這些障礙讓他與外界的聯系幾乎被切斷,也使得他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與傷痛時,顯得尤為脆弱和無助。
大約兩三個月前,在一次意外中,他的左眼不幸遭遇了一次嚴重的創傷。對于身處無聲世界、缺乏醫學常識且無人可依的張先生來說,無法向任何人描述自己的痛苦,也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幫助,只能憑借本能的忍耐,日復一日地承受著傷痛的折磨。直到兩個月后,他的親屬才發現了他的異常情況,并通知了他鄰村的姐姐。得知消息后,張先生的姐夫蔣先生立即將他送往鄭州中視眼科醫院。
特殊的患者:無法言語的挑戰
當張先生被送到鄭州中視眼科醫院時,他特殊的身體狀況給整個醫療團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一名聾啞患者,他無法通過語言來描述自己的病情,包括受傷的原因、疼痛的程度以及具體的癥狀。這使得常規的問診環節變得異常困難。接診醫生回憶道:“檢查時,他無法描述受傷原因和疼痛程度,我們只能通過他的表情和手勢來判斷。”這種溝通上的障礙,無疑增加了診斷的難度。醫生們付出了比平時更多的耐心和細心,通過觀察張先生的每一個細微表情、每一個肢體語言,來揣摩他的感受和需求。

最終的檢查結果更讓人揪心,由于長期的延誤,張先生的病情已嚴重惡化,左眼視力已然無法挽回。沒有人能夠確切知曉他曾經歷過何等劇烈的疼痛與深切的無助,更難以想象他是如何獨自一人熬過那段黑暗的時光。
不僅為了治愈,更為了尊嚴
面對這樣一位特殊患者,鄭州中視眼科醫院的醫療團隊迅速展開了會診。住院部主任、眼外傷及義眼臺植入手術專家劉德成主任與李欣憶醫生深入研究了張先生的病情,最終制定了一套科學且人性化的治療方案——“改良眼內容物摘除+結膜囊成形術”。這一方案不僅旨在清除病灶,預防交感性眼炎的發生,更能最大程度恢復患者的面部外觀。
“原有殘疾已經讓他遭受太多苦難,我們希望通過手術,讓張先生的外貌與常人無異,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再承受異樣眼光,有尊嚴地活著。”劉德成主任的話語,道出了整個醫療團隊的心聲。

親情的托舉與醫者仁心的接力
從將張先生送往醫院,到在病房里日夜守護,姐夫蔣先生始終陪伴在他身邊,用他樸實的行動詮釋著家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在病房中,蔣先生向醫護人員講述了張先生坎坷的一生。他心疼地說:“我內弟雖然不會說話,但特別勤快老實。平時在工地干活從不偷懶,村里人都知道他是個實在人,就是這命啊,太苦了。”樸實的言語中充滿了對張先生的心疼,也難掩家中的經濟困窘,醫療費用成為治療的另一大障礙。
了解到張先生的家庭情況后,鄭州中視眼科醫院主動向張先生伸出了援助之手,為其減免了絕大部分醫療費用。在張先生的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是親情與醫者仁心共同為他以后的道路送上了希望。


無聲的致謝
在鄭州中視眼科醫院醫療團隊的精心治療和悉心照料下,張先生的手術非常成功。術后,張先生緊緊握住劉德成主任的手,久久不愿松開,感動的淚水奪眶而出,他用那雙粗糙的手,緩緩豎起了大拇指,用最質樸的方式向醫院和醫護人員表達了那份無法用言語訴說的感激之情。這無聲的感謝,勝過千言萬語!
張先生的故事,是鄭州中視眼科醫院踐行醫者仁心、彰顯社會責任的一個縮影。在追求醫療技術進步的同時,醫院更注重對患者心靈的關懷,特別是對殘疾人士等特殊群體的大愛。他們用專業的醫術驅散黑暗,用無私的關愛溫暖人心,讓每一位患者,無論境遇如何,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嚴與社會的溫情。這種超越了單純治療的人文關懷,正是“醫者仁心”的生動體現,也是鄭州中視眼科醫院對“使所有人享有眼健康權利”使命的深刻踐行
未來,鄭州中視眼科醫院還將繼續堅守初心,用精湛的醫術和溫暖的關懷,守護更多患者的健康視界。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