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氣溫舒爽宜人,正是投身運動健身的黃金時節,不少人紛紛走出家門,盡情釋放運動活力。但需要警惕的是,若長期缺乏運動后突然開啟高強度鍛煉模式,或是運動前熱身不足、動作姿勢不當,膝關節很容易承受過大負荷,出現疼痛、腫脹等不適癥狀。若這些運動損傷未得到及時重視與干預,軟骨磨損會持續加劇,長期下來可能發展為骨關節炎。所以,一旦發現關節不適,要及時就醫,若罹患骨關節炎,可遵醫囑通過維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這樣的原研OTC藥物進行科學治療。

維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療效確切,標本兼治
關節軟骨的退變損傷,是骨關節炎發病的起始點。而維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中的硫酸氨基葡萄糖,恰好能直擊這一病痛根源。一方面,它能促使軟骨細胞合成蛋白聚糖,為受損的關節軟骨提供“修復所需的原料”,讓關節功能慢慢恢復;另一方面,它還能降低有害物質的活性,進而減少軟骨磨損,緩解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等炎癥反應[1]。
維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的療效,得到了《柳葉刀》的研究證實,發布在這一國際權威醫學雜志上的研究顯示,長期服用維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可以顯著緩解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疼痛程度約4倍[2],提升關節活動功能指數約2倍[3],還能延緩關節磨損,使關節間隙變窄程度延緩約4倍[4]。
維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吸收良好,耐受性高
療效顯著的同時,維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在吸收性、耐受性方面的表現也良好。
其所含硫酸氨基葡萄糖中的硫酸根,本就是人體關節滑液中天然存在的成分,具有獨特的“內源性”優勢,而且它對腸胃更為溫和,不易產生刺激。同時,它的吸收效率也頗具優勢,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口服后有90%以上能被有效吸收并進入體循環,即便長期服用,人體也擁有良好的耐受性[5]。

維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原研品質,值得信賴
值得一提的是,維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是原研OTC藥物,從研發階段的專業嚴謹流程,到上市前長期且完整的臨床試驗驗證,再到如今五十余年來深耕骨科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與海量臨床數據,每一步都為其療效與耐受性奠定了堅實基礎,讓患者可以放心信賴。
而且,和部分含氨糖的保健品不同,維固力作為持有“國藥準字”批準文號的OTC藥品,有著明確的醫療作用,既能針對性治療骨關節炎,還能有效緩解由該疾病引發的關節疼痛、僵硬、腫脹等不適癥狀。而氨糖保健品本質上屬于具備“增強骨密度”功能的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藥品的治療作用。

面對骨關節炎,患者別憂心,維固力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這位“關節衛士”,能夠以原研品質的可靠療效、溫和易吸收的良好耐受性,從根源修復軟骨、緩解炎癥,為關節健康筑起堅實屏障,患者可遵醫囑規范服用。與此同時,骨關節炎患者還需進行輕柔的關節周圍肌力訓練,增強膝關節穩定性;注意避免久坐久站、減少頻繁爬樓梯等負重行為;天氣轉涼時及時為關節保暖。科學用藥與細致護理相輔相成,能助患者更輕松地享受秋日運動的愜意。
參考文獻:
紀立偉,傅得興.氨基葡萄糖的藥理作用及安全性[J].中國藥學雜志,2007,(19):1513-1516.DOI:CNKI:SUN:ZGYX.0.2007-19-023.
Reginster JY, Deroisy R, Rovati LC,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glucosamine sulphate on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Lancet. Jan 27 2001;357(9252):251-6.
Reginster JY, Deroisy R, Rovati LC,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glucosamine sulphate on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Lancet. Jan 27 2001;357(9252):251-6. doi:10.1016/S0140-6736(00)03610-2
Pavelka K, Gatterova J, Olejarova M, Machacek S, Giacovelli G, Rovati LC. Glucosamine sulfate use and delay of progressio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a 3-yea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study.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Oct 14 2002;162(18):2113-23. doi:10.1001/archinte.162.18.2113
Setnikar I. Arzneimittelforschung. 2001 Sep;51(9):699-725.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