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南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以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攜手合作,在《細胞》子刊《寄生蟲學趨勢》上發表綜述文章,系統梳理了青藏高原地區包蟲病的流行特征、診斷預防技術及綜合防控策略的進展,提出融合“人—動物—環境”的“全健康”理念和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包蟲病防控邁入精準化、智能化新階段。
包蟲病是由棘球絳蟲寄生人體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由犬、狐等終末宿主傳播給人類和牲畜。其中泡型包蟲病也被稱為“蟲癌”,如未得到有效治療,超過90%的患者會在診斷后10—15年內死亡。全球約86%的泡型包蟲病新發病例集中于我國青藏高原地區。
此次研究提到多項包蟲病防控的先進技術和方法。例如,游離DNA技術和人工智能輔助的超聲影像診斷技術,提高了疾病早期發現能力;智能項圈可通過實時監測犬類健康和定期驅蟲,有效切斷包蟲病傳播鏈;環境DNA技術可非侵入式、動態化監測寄生蟲分布情況,為精準防控提供數據支持。
在具體防控舉措方面,該研究指出需強化衛生健康、環境保護和農牧業等相關部門的協調聯動,加快智能化監控設備和診療技術在牧區的普及應用。同時,有關部門應持續提升公眾衛生意識,防范跨區域傳播風險,推廣動物疫苗,并建立環境風險監測體系,形成多部門協同的防控合力,依托“全健康”理念,實現科技創新與系統治理雙輪驅動,推動青藏高原包蟲病防控從傳統模式轉向更加主動的精準防控模式。
研究團隊建議,未來在科學研究方面應加強早期診斷技術、基因組學和傳播動力學研究,揭示寄生蟲的遺傳多樣性及傳播機制。此外,研究還需結合生態氣候與社會經濟因素,構建大數據模型,為科學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據和指導。遠程醫療與健康教育體系建設也不可忽視,尤其在牧區等偏遠地區,應大力推廣便攜式診斷工具,并完善流動人群的健康管理。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