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內蒙古草原上,有一支特殊的醫療隊伍——“組團式幫扶”援蒙醫療隊。作為其中的一員,2024年8月超聲科醫生秦麗莉跨 越千里,帶著領導的囑托與對家人的不舍來到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人民醫院,開展為期一年的對口幫扶工作,將先進的超聲技術與溫暖的醫者仁心帶到邊疆基層,為當地群眾健康保駕護航,為蒙古族同胞送去“看得見”的關懷。
初抵商都,面對廣袤的草原與陌生的工作環境,她心中充滿了期待與不安。被任命為縣人民醫院超聲科副主任后,她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室工作中。并多次隨掛職團隊深入社區及周邊鄉鎮,積極參與開展義診活動。在她眼中,聲波成為了探索生命的工具,而影像則是她與生命溝通的媒介。這里雖無都市的璀璨燈火,卻有著比繁星更為明亮的目光,期盼著一幅幅黑白圖像揭示健康的隱秘角落。

工作中她面對的多是來自草原深處的淳樸百姓。他們帶著對健康的渴望和對首都“專家”的信任而來。盡管語言時有障礙,但超聲探頭不會說謊,輔以當地醫務人員的“翻譯”,她堅持每次都耐心細致地詢問、檢查,力求為臨床提供最準確的診斷依據。一次為牧區老人檢查后,老人激動地拉著她的手反復道謝,在那一瞬間,老人顫抖的雙手與泛紅的眼眶,將“救死扶傷”的抽象理念具體化,轉化為可感知的溫暖。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她發現雖然超聲科在商都縣人民醫院有著良好的口碑,但在規范化檢查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她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于是重點從超聲的規范化檢查入手,臨床帶教時,堅持“手把手”教學,規范科室醫生的操作手法及超聲報告書寫,加強診斷思路,并自費數百元為科室購買專業書籍,同時定期組織開展相關培訓,將多年的診斷經驗跟當地同事一起分享,大家積極交流討論,在相互探討中共同進步,有力促進了超聲科診療質量的提升。幫助商都縣人民醫院培養出一批能高質量完成超聲診斷的醫師,真正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她的到來也為眾多草原同胞帶來了及時的醫療援助:精確診斷出牧民直腸癌伴肝臟多發轉移;為誤診為多發性皮下脂肪瘤的患者準確診斷出乳腺癌伴多臟器及皮下轉移;及時識別了患者雙下肢靜脈伴下腔靜脈多發性血栓……這些細致入微的檢查、精準的診斷和高超的技術,贏得了蒙古族同胞的深厚信任與感激。
時至今日,一年的援助工作已經圓滿結束;厥走^往,她衷心感謝商都縣人民醫院超聲科同仁的并肩作戰,使她認識到最佳的援助猶如草原上的勒勒車,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難。
“用探頭傳遞溫度,用影像守護生命。”秦麗莉以超聲儀為紐帶,在祖國北疆書寫著醫者的仁心與擔當,她以實際行動架起了民族團結的“連心橋”,贏得了各族群眾的廣泛贊譽。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