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發生高達1.21億次意外懷孕,相當于每天33.1萬次,這意味著每天超過33萬女性因為避孕失敗而處于現實困境1。《中國已婚育齡婦女人工流產趨勢與特征》論文統計,已婚育齡婦女婚后人工流產風險高達63.9%,可見中國女性即使具備比較成熟的兩性經驗,依然嚴重受困于避孕失敗問題2。
9月26日世界避孕日前夕,超頭部自媒體北辰青年發起“女大學生避孕知識現狀調研”,更是清晰體現了年輕一代對避孕方法和避孕藥物存在明顯的認知偏差。
"安全期沒事的"、“體外控制射精”、“及時剎車就好了"……不科學的避孕觀讓初嘗人事的很多女性承擔了不必要的風險。而大部分受訪的女學生對避孕藥物的基本類別和使用方法半知半解,“避孕藥有區別嗎?短效不就是緊急?”、“短效就是效果短一點?緊急就是緊急的時候吃?”諸如此類的錯誤回答比比皆是。
女性避孕史:一部女性生育自主權的覺醒長卷
回顧從古至今的女性避孕史,前半段絕對是 “離譜行為大賞”,后半段才逐漸走向 “科學爽文”—— 為了掌握生育自主權,女性真的在“坑”里摸爬滾打了太久。
第一階段:古代“硬核避孕盲盒”。封建社會的女性作為男權的附庸,甚至沒有自我身體的使用權和照看權。古埃及人會用蜂蜜和樹膠做成殺精的栓劑放進女性的陰道;古羅馬把檸檬片裹上海綿塞進體內當 “天然屏障”,甚至迷信 “事后打噴嚏能把精子噴出去”;中國古代用水銀、麝香避孕——你的“墮了么”訂單已送達。
第二階段:19-20 世紀 “覺醒反擊戰”。直到 19 世紀初,“生育掌控” 才終于從 “個體瞎試” 變成 “群體抗爭”。美國女權主義者瑪格麗特・桑格直接扛起 “節育運動” 大旗,告訴女性:“你的身體你說了算,生孩子不該是被強迫的義務!” 20世紀初避孕套問世,隨著科學不斷進步,也帶來了女性身體的自主革命。
第三階段:避孕藥的研發和普及。真正的 “自由”,是科學給女性 “靠譜選項” 。口服避孕藥通過抑制排卵、改變宮頸黏液等方式達到避孕效果。拜耳從1923年開啟性激素研究,到1961年推出全球首款口服避孕藥Anovlar®,再到 2000年含第四代孕激素-屈螺酮的短效避孕藥問世至今,持續整整100多年不斷探索突破女性健康的科學疆界,將短效避孕藥從“很靠譜”的選擇升級為對身體更“友好”的選擇—— 屈螺酮貼近天然孕激素活性,自帶抗雄、抗鹽皮質的雙重 buff,避孕效果穩(正確用>99% 有效),推動避孕藥從“單一避孕”的工具,進階為“守護生育力”的科學解決方案。而每顆小小的避孕藥片劑中,彰示著女性重新掌握生育自主權,科學避孕,讓每個選擇都充滿力量。
當女性從容“避孕”:堅持主體性開啟多樣人生藍圖
短效避孕藥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進步之一,因為它從根本上給了女性前所未有的自我掌控權。
若眼前的關系讓人疲憊,她不必困在原地,有底氣開啟新的旅程;若所處的環境少了公允,她不必默默妥協,有勇氣為自己發聲。無數個這樣的 “不將就” 疊加在一起,就成了讓生活越變越好的實在力量。。避孕藥讓女性自主決定自己的生育時機,也由此把人生規劃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重塑了整個社會的組成結構、人際關系、自我認知,還有每個女性個體對待人生的看法。
拜耳與澎湃新聞聯合打造的播客項目中,圍繞 “女性翻越成見這座大山”,邀請兩位嘉賓展開深度對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果殼網主筆游識猷對此無比推崇,“避孕藥出現以后,女性生育的緊迫性被大大緩解,她可以重新排序她的人生模塊。這讓很多女性從命運的接受者變成了人生的設計師。她不再僅僅是一個母親的預備役,她成為學者、成為藝術家、成為企業家,她第一次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我是誰、我要成為誰,這是開啟她們人生多樣性的一把鑰匙。”
小紅書百萬粉絲情感博主 阿文就是Aya ,她結合自身觀察與思考,分享了對短效避孕藥與女性自主權利的獨到見解:短效避孕藥是女性堅持主體性的極大倚靠。“培養主體性,能夠植入換位思考、辯證思考的思維習慣。在處理各種生活問題時,習慣性地問自己,‘我身邊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干擾我做抉擇?’‘如果我是另外一個角色我是否會做同樣的抉擇?’’排除干擾因素后,我是否會做同樣的決定?’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關鍵節點上,會讓你更加從容自由。她應該會把生育視為構建自我、體驗世界的主動方式,而不是被催促、被逼迫去完成的被動任務。短效避孕藥在正確服用的情況下,避孕效果大于99%,可以讓你更有效管理地自己的生育計劃,進而管理自己的人生藍圖,從掌控自己身體開始,把愛自己當成日常。”
1.該數據來源于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于 2022 年 3 月 30 日全球發布的《2022 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主題為 “被忽視的意外懷孕危機”。
2.該數據來源于《中國已婚育齡婦女人工流產趨勢與特征———基于1997~2017年4次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數據的分析》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