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現代醫學的演進,可以清楚地看到,疾病與人們所處的時代密不可分。有些疾患甚至在改換形式后,又重新回到我們身邊,“腦腐”便是其中之一。
“腦腐”不但引發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容易疲勞等問題,還會削弱人們應對復雜問題時的耐心與獨立思考能力,變得更容易受外界觀點影響。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持續接收碎片化、重復性高的信息,會強化大腦中負責快速瀏覽和多任務處理的神經回路。長此以往,由于“用進廢退”機制,那些支撐深度閱讀與持久專注的神經網絡連接便會逐步退化。
事實上,“腦腐”不僅是一個比喻——臨床上已觀察到與之相關的注意力缺陷和認知功能下降現象。由此,閱讀對大腦的積極作用重新獲得重視。有研究表明,閱讀能夠顯著改變大腦左半球弓狀束中連接顳葉與頂葉區域的結構,使神經纖維更加規整、密集,信息傳導更為流暢,髓鞘結構也更加完整,從而減少信號傳遞中的損失或干擾,最終提升認知與文字處理能力。
與主動、深度的閱讀相比,“腦腐”式上網更接近于一種消極的信息接收。鑒于此,我們不妨嘗試轉變一下角色,成為內容創造者或主動學習者,例如依靠自身思考去檢索、分析、整合信息,用延遲的滿足代替即時快感。這一過程不僅更容易帶來成就感,也更容易進入心理學中所指的“心流”狀態,即完全沉浸于某項活動,忘記時間與自我,并在結束后獲得充實和愉悅感。可見,培養一份愛好、學習一門手藝,或在信息過載時主動“斷舍離”,適度隔離干擾、投入所愛,實際上也是一種大腦自我修復與滋養的方式。
當然,要徹底擺脫“腦腐”帶來的困擾,僅靠個人意志或教育引導還遠遠不夠。相關部門應盡快建立長期有效的機制,加強監管與處罰,系統性地治理自媒體和短視頻領域的內容亂象。各類網絡平臺必須落實主體責任,完善審核機制與技術防范措施,主動限制不良信息的傳播。此外,社會各方也要共同監督、抵制低俗內容與不良主播,防止重點人群過度沉迷短視頻。只有多方協同、綜合治理,才能營造出更有利于深度思考與認知健康的信息生態環境。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