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利用簡單的工具,測試一下病人在一個固定的距離內,要行走多久……”21歲的南京小伙陳陽是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22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學生。日前,他與3名同學一起在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決賽爭奪賽康復治療與護理賽道(高職組)中榮獲金獎。
陳陽等同學的參賽內容是《“鏡”上添花——一例腦卒中患者的社區康復之路》。在他看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不單單是一場比賽,更像是一場“實戰”。“就是在一個無限接近真實的環境內,考驗我們如何服務、照顧好病人。”選擇腦卒中病人的社區康復這一治療場景作為參賽內容,大家也花費了一番心思。
“作為康復治療工作者,你們要用最簡單的工具,最大程度助力病人的康復。”該校臨床醫學院康復教研室的教師殷曙光說,作為團隊的指導老師,他告訴同學們,一個合格的康復治療工作者并不是光靠高大上的“黑科技”設備,更是靠愛心與細心。
今年5月起,同學們就為此設計臨床方案并反復演練。最開始,團隊的想法“天馬行空”。雖然想法很多,但放到社區醫院這一簡單的治療場景中,就很難“落地”。為此,他們利用課余時間,一遍遍精簡、細化相關操作環節,將這一場演練,分為問診、評估、治療與居家管理4個環節。
陳陽負責其中的評估環節。其實,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此次的比賽操作有一定的重合。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他卻發現,很多情況下,書本上的內容與實踐中遇到的情況“對不上”。
“沒有一個病人會按照書本得病。”殷曙光鼓勵陳陽和同學們靜下心來,尋找解決方案。陳陽發現,真正的病人并不能像書本上一樣細致、準確地講述自己的癥狀。因此,給予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是破解這一難題的要點。
一次又一次的模擬后,陳陽也將自己的評估工作分為3個方面。首先,他認為,腦卒中患者最重要的評估是身體結構與活動方面。因此,他選擇首先評估患者的肢體活動情況。“這也為后面的治療打下一個最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陳陽用秒表細致記錄病人從A點走到B點的具體時長。為了讓評估更加準確,他測量了3次,并取平均值作為評估的參考內容之一。
進行基礎評估后,陳陽也設計了一個呼吸功能的評估過程。在課堂上,老師提到,腦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與正常人相比是有欠缺的,這一點可能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詳細翻閱上課筆記后,陳陽的評估報告為針對性治療提供了許多意見。根據評估結果,其他同學為患者進行了手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針對性訓練。與此同時,陳陽也沒有忘記,在每一個環節都耐心詢問患者的訴求。針對相關訴求,團隊再找解決方案。
殷曙光告訴記者,他驚喜地注意到團隊4名同學身上的創新精神。國際上有一個通用的上肢康復療法——鏡像訓練。這原本是對上肢進行的針對性治療。而陳陽等人大膽地把該療法應用于下肢的康復工作中。
除此之外,患者還提到,自己喜歡打麻將,患病后生活樂趣大打折扣。陳陽等人針對這一點,提供康復意見與幫助。
在殷曙光看來,獲得金獎固然歡喜,但是看到學生們實現了“小工具發揮大作用”,助力“康復進社區、服務到家庭”理念的落地,才更加動人。
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獲獎,是學校“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建、以賽促改”教學理念的重要成果。未來,學校將以此次大賽為契機,不斷完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有效推進校企合作和實訓基地建設,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衛生人才,為服務地方醫療衛生事業和推動醫學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