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這句話用來形容智齒引發的疼痛再貼切不過。作為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口腔“伙伴”,智齒常常讓人又愛又恨。它為何被稱作“智齒”?9月19日,淄博高新區中埠鎮衛生院口腔助理醫師尚龍霄給出了專業解答:智齒通常在18-25歲萌出,這個階段人的身心逐漸走向成熟,于是便被賦予了“智慧到來”的象征意義。而在口腔醫學領域,它的學名是“第三磨牙”,是口腔內最后長出的牙齒。
智齒的“小脾氣”:為何頻繁惹麻煩?
在理想狀態下,智齒會正常萌出,位置端正地融入口腔咬合系統,默默發揮咀嚼作用。但現實往往事與愿違,不少人的智齒會以各種“奇怪姿勢”藏在骨頭或牙齦里,橫著長、斜著長、倒著長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些“不守規矩”的智齒,就像一顆隱藏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發一系列口腔問題。
首先是反復發炎腫痛。由于智齒生長位置靠后,日常刷牙時很難徹底清潔,食物殘渣和細菌容易在此堆積,進而引發牙齦發炎。發炎時,患者會出現牙齦腫痛、臉部腫脹、嘴巴難以張開的癥狀,嚴重時甚至會伴隨發燒,不僅影響進食,還會極大地降低生活質量。
其次,智齒還可能“傷害鄰居”。尤其是橫著長的智齒,會像一臺小型“推土機”,持續頂著前面的第二磨牙。長期的擠壓會導致第二磨牙的牙根吸收、牙齒齲壞,甚至出現松動,讓原本健康的牙齒遭受無妄之災。
再者,蛀牙(齲齒)也是智齒的常見“罪狀”。無論是智齒本身,還是它前面的第二磨牙,都因為位置較深、清潔困難,成為了蛀牙的高發區域。一旦形成蛀牙,若不及時治療,病情會逐漸加重,可能引發牙髓炎、根尖周炎等更嚴重的口腔疾病。
另外,部分智齒還會出現“伸長”現象。如果口腔內上下對應位置只有一側長出智齒,沒有對應的牙齒與之咬合,這顆智齒就會不受限制地越長越長。過長的智齒會干擾正常的咀嚼功能,在進食時與對頜牙齦產生摩擦,還可能導致咬合關系紊亂。
智齒去留難題:并非所有都要“一刀切”
面對智齒可能帶來的諸多麻煩,很多人會產生“是不是所有智齒都要拔掉”的疑問。答案是否定的,尚龍霄醫師強調,并非所有智齒都必須拔除,符合以下情況的智齒,完全可以考慮保留。
其一,長得正的智齒。如果智齒位置端正,能夠完全萌出,并且形態正常,沒有出現傾斜、阻生等情況,就具備保留的基礎條件。
其二,能發揮作用的智齒。當智齒能夠與對面的牙齒形成正常的咬合關系,在進食過程中可以有效參與咀嚼,為口腔咀嚼功能助力,這樣的智齒也值得保留。
其三,“乖巧懂事”的智齒。有些智齒與旁邊的牙齒和平共處,從未引發過牙齦發炎、疼痛等問題,自身也沒有出現蛀牙,日常清潔也相對容易,這類智齒無需拔除,只需定期觀察即可。
其四,深藏不露且無害的智齒。如果智齒完全埋在頜骨內,通過口腔拍片檢查,確認其不會對周圍牙齒、神經、頜骨等組織造成任何威脅,也沒有引發病變的風險,那么也可以選擇保留,無需進行創傷性拔除手術。
不過,當智齒出現以下情況時,通常建議及時拔除,以免引發更嚴重的口腔問題。
若智齒反復出現發炎疼痛的癥狀,說明它已經成為了口腔內的“隱患”,頻繁的炎癥發作會損害口腔健康,此時應盡早拔除。
當智齒蛀牙嚴重,由于位置特殊,治療難度較大,且治療效果往往不佳,為了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影響其他牙齒健康,醫生一般會建議拔除。
對于位置不正,已經威脅到旁邊牙齒健康的智齒,比如出現頂壞第二磨牙、導致牙齒排列紊亂等情況,及時拔除是保護口腔健康的必要措施。
如果智齒過度“伸長”,沒有對應的牙齒與之咬合,已經干擾到正常咀嚼,甚至影響咬合關系,也需要通過拔除來恢復口腔正常功能。
此外,在進行牙齒矯正時,如果口腔內空間不足,醫生通常會建議拔除智齒,以獲得足夠的間隙,保證牙齒矯正效果,使牙齒排列更加整齊美觀。
科學對待智齒:做出真正的“智慧選擇”
智齒作為人類進化過程中留下的“紀念品”,既有可能為口腔功能助力,也可能成為口腔健康的“絆腳石”。面對智齒,盲目保留或隨意拔除都不可取,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才是關鍵。
尚龍霄醫師提醒,想要判斷智齒是“留”還是“拔”,最可靠的方式是尋求專業口腔醫生的幫助。醫生會通過詳細的臨床檢查,觀察智齒的生長位置、形態、牙齦狀況等,同時結合口腔X光片或CT等影像學檢查,全面了解智齒的牙根情況、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以及是否存在潛在病變風險。
在此基礎上,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結合患者的年齡、口腔健康狀況、咀嚼需求等因素,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給出是否拔除智齒的專業建議。
除此之外,定期進行口腔檢查也至關重要。通過定期檢查,醫生可以及時發現智齒的生長變化情況,盡早發現潛在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早發現、早處理,不僅能有效避免智齒引發的發炎疼痛之苦,還能保護旁邊健康的牙齒,維護口腔整體健康,讓口腔始終處于舒適健康的狀態。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