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10月19日晚7時許,四川成都撫琴夜市的卡通煎餅攤前,每個卡通煎餅成型都引發驚嘆。近期,該攤在網絡走紅。女攤主曾雅鑫將美食與藝術結合,用巧克力勾勒框架,以雞蛋、牛奶等為原料,在煎餅上繪制出栩栩如生的卡通動漫人物,被網友稱為“卡通煎餅主理人”。據報道,這位“95后”攤主是美術專業出身,曾在教培機構任職多年,因見成都夜市人氣火爆,2025年8月突發奇想在此創業。
在撫琴夜市,這個看似普通的煎餅攤正以獨特方式重新定義街頭美食。當這位“95后”將畫筆從畫布轉向煎餅,用巧克力勾勒框架、以蔬菜水果汁為“顏料”,在雞蛋牛奶底色上繪制卡通動漫人物時,不僅創造了全新美食形態,更在城市的煙火氣中種下藝術的種子。這個日均限號60份、顧客排隊五小時仍不舍得吃的煎餅攤,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當代城市生活對精神價值與情感共鳴的深層渴望。
曾雅鑫的煎餅攤之所以成為現象級存在,關鍵在于她打破了傳統美食與藝術之間的次元壁。當美術生從教培機構轉身成為煎餅攤主,這種跨界融合不僅滿足了味蕾,更以具象化的形式承載了年輕一代的集體記憶。顧客舉著手機等待煎餅翻面時的專注神情,與在美術館凝視名畫的虔誠姿態何其相似?這或許就是網友的感慨:藝術從未離開生活,只是換了一種更鮮活的姿態生長。
排隊五小時只為一口煎餅的行為,表面看是饑餓營銷的勝利,實則暗含消費升級的密碼。在物質供給過剩的時代,人們早已不再滿足于果腹之需,轉而追求情緒價值的滿足。李女士為歌手卡通形象支付65元定制費后,寧可將其保存也不愿女兒一口咬下的細節,生動詮釋了這種消費心理的轉變。當煎餅從食物升華為承載情感的藝術品,其價值便超越了食材成本,成為連接個體與文化的媒介。這種轉變與近年來“國潮”興起、文創產品走紅的邏輯一脈相承,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消費者愿意為有故事、有溫度的商品支付溢價。
然而,光鮮背后亦有隱憂。日均千元的營收與五小時的等待時間,暴露出手工定制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在夜市經濟中尤為典型——它既是城市活力的象征,又受限于空間與時間的物理邊界。這種困境實則是無數小微創業者共同面臨的課題:如何在保持藝術純粹性的同時,實現商業可持續性?
當手工定制的溫度遇上市場需求的速度,當個體經營的靈活撞上流量沖擊的浪潮,這些矛盾在夜市的煙火氣里交織得愈發明顯——而煎餅攤前那支蜿蜒的隊伍,恰是這場矛盾最現實的注腳。我們期待他們能盡早探索出更好的解決之道,讓煎餅攤的煙火氣越來越旺。
夜幕下的撫琴夜市,燈火依舊動人。但比燈火更動人的,是顧客舉著手機等待翻面時眼中閃爍的光亮。那光亮里,有對藝術的敬畏,有對生活的熱愛,更有對城市未來的期許。在這個意義上,卡通煎餅攤不只是售賣食物,更在傳遞一份珍貴的情緒慰藉——它讓平凡的食物承載起治愈人心的溫度,也讓匆忙生活里多了一處可駐足欣賞的美好角落。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