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換季易患感冒,北京市民張煥在外賣平臺上用個人醫保賬戶“下單”兩種非處方感冒藥,不到半小時送到家中,現金支付不到1元。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40多個城市已開始試點醫保個人賬戶線上購藥,告別了線下購藥“跑腿”的繁瑣。但有調查發現,線上醫保購藥存在一些“卡脖子”現象,受訪群眾普遍期待實現與線下“同品同類”,如慢性病處方藥也能線上購買,將業務范圍拓展到醫療器械等。
無需奔波醫院排隊開藥、24小時即時下單配送、歷史用藥信息可追溯……線上醫保購藥的優勢顯而易見。尤其是,線上買藥的便捷、醫保報銷的實惠,兩者疊加在一起,讓民眾普遍對這一藥品銷售渠道充滿了期待。調查顯示,試點城市用戶復購率高、使用頻次提升等,印證了民眾對線上醫保購藥的認可與依賴。
但也要看到,報銷藥品種類少等問題,已成為線上醫保購藥的關鍵堵點。比如當前多數試點城市僅支持非處方藥(OTC)在線上通過醫保支付報銷,而慢性病患者常需的處方藥、老年人常用的醫療器械等,仍難以納入線上支付范圍。以北京為例,流感季熱門藥物“速福達”需線下掛號開方,同家藥店線下可用醫保個賬支付,但線上卻無法操作。
此外,一些“藥販子”可能會在線上倒賣醫保藥品,也阻礙著線上醫保購藥的推廣與普及。線下醫療機構和藥店在基金使用方面受到嚴格監管,欺詐騙保等會受到嚴厲懲處,而線上交易隱蔽性很強、監管難度大,不法分子容易鉆空子,以更加隱蔽的方式進行串換藥品、虛假結算。
打通這些堵點,要有針對性更強的舉措。首要的是,擴大線上醫保支付品類范圍,逐步實現與線下“同品同類”。此外,還需要結合電子處方流轉、互聯網醫院在線復診開方等舉措,將慢性病處方藥、醫療器械納入線上支付目錄。在醫保基金安全方面,可借鑒一些地方的試點經驗,應用人臉識別、藥品追溯碼等技術,實現藥品流、交易流、信息流的全流程追蹤,筑牢醫保基金安全防火墻。還應大力推廣國家醫保局藥品比價小程序,倒逼藥店針對線上線下、參保人員和自費患者等,均能夠做到公平定價,避免線上醫保報銷福利被“陰陽價格”人為打折。
線上醫保購藥不僅關乎群眾用藥的便捷性,更涉及醫保基金的安全與高效使用。這一模式的完善與普及,是醫療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關鍵一步,難度不容低估。唯有打通品類限制、基金監管等關鍵堵點,才能盡快完善并全面普及線上醫保購藥模式,讓民眾普遍享受到由此帶來的方便與實惠。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