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花橋鄉衛生院的家庭醫生為楊門橋村村民普及健康知識。
周 亮攝(影像中國)

“我掛蔣主任的號。”
“哪位蔣主任?”
“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的蔣學永主任。”
“好嘞。”
這段對話,發生在江蘇南京市棲霞區西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掛號窗口。“在社區醫院也能看上專家號。”劉婷笑著說。
劉婷家住西崗街道,前段時間因左踝關節骨折做了手術,術后由于未能及時進行康復治療,關節漸漸出現肌肉粘連,走路就像“卡了殼”,每走一步都帶著刺痛。“大醫院的專家號,總是‘秒空’;好不容易搶到了,康復訓練做了兩次就斷檔,粘連始終不見好。”
一個月前,她聽說當地正在推進“院府合作”醫聯體改革,決定到社區醫院碰碰運氣。沒想到,不用搶、不用等,竟在這兒看上了專家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十四五”時期,優質醫療資源不斷擴容下沉。目前,81個城市(地級市和直轄市的區)的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正在試點推進中。
位于城郊的棲霞區,醫療資源一度相對薄弱。“院府合作”,是由棲霞區政府牽頭,依托區域公立醫院平臺,與多家三甲醫院開展共建。專家定期下沉坐診,居民們在社區醫院就能掛上不同醫院的專家號。
劉婷正是這項政策的受益者。第一次掛號診療,蔣學永檢查了她的踝關節活動度,又查閱術后病歷,制定康復方案——每周六上午由他來社區醫院做手法松解,平時就由社區康復師做手法和物理治療,并指導劉婷進行恢復訓練。
“稍微活動下腳踝,有沒有覺得比上周好些?”這天,在康復治療室,蔣學永握著她的左踝,微調著康復動作。“一天比一天好,已經能多走會兒了。”劉婷很開心。
“兒童醫院的專家每周五坐診,孩子‘小毛病跑大醫院’的麻煩減少了許多;南醫大二附院的心血管專家也來了,社區冠心病和房顫等患者得到了更專業的診療;遇到急難重癥,還能及時向上轉診……”西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高慧華介紹,如今,康復科、兒科、內科等門診量大大增加,居民滿意度也節節攀升。
治療室內,劉婷正聽從醫生的建議活動腳踝。“相信很快就能恢復啦!”她抬起頭,信心滿滿。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2日 07 版)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