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 5 歲起眼睛就往外偏,這些年越來越明顯,可把我們急壞了!”2025 年 8 月,在南昌愛爾眼科醫院視光及小兒眼病科診室里,患者小謄的家長向科室主任楊秋艷道出了多年的擔憂。
多年斜視加重,檢查暴露視功能危機

據家長回憶,小謄 5 歲時便被發現眼位異常,存在向外偏斜的情況。起初,家長以為隨著孩子成長,癥狀或許會自行改善,便未及時帶其就醫。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小謄的斜視癥狀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逐漸加重,嚴重影響了他的外觀與日常生活,這才促使家長帶著小謄來到南昌愛爾眼科醫院尋求專業治療。
接診后,楊秋艷主任立即為小謄開展了全面的眼科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小謄的視力狀況與眼位問題不容樂觀:右眼裸眼視力僅為 0.15,配戴 - 6.75DS/-0.75DC×5° 的矯正眼鏡后,視力可恢復至 1.0;左眼裸眼視力 0.2,通過配戴 - 5.50DS/-0.75DC×180° 的矯正眼鏡,視力同樣能達到 1.0。更令人擔憂的是,在眼位檢查中,小謄 33cm 看近時眼位向外偏斜 45 三棱鏡度,5m 看遠時偏斜度數更是高達 55 三棱鏡度,其雙眼二級、三級視功能已完全被破壞。結合各項檢查數據,楊秋艷主任明確診斷小謄為 “先天性外斜視、雙眼屈光不正”。
精準手術 + 術后干預,多管齊下助視功能恢復

針對小謄的病情,楊秋艷主任在為小謄完善術前各項檢查、排除手術禁忌并做好充分術前準備后,為其制定了個性化的手術方案 —— 右眼外直肌后徙 7.5mm 聯合右眼內直肌縮短 5.5mm。手術過程中,楊主任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精湛的手術技術,精準操作每一個步驟,最終手術順利完成。
術后,南昌愛爾眼科醫院的醫療團隊并未放松對小謄的治療與護理。根據小謄的恢復情況,醫護人員為其安排了術后驗光配鏡,確保屈光不正得到有效矯正;同時,針對性地開展雙眼視功能訓練,助力受損的視功能逐步恢復。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治療與康復,小謄的眼位成功恢復正常,雙眼二級、三級視功能也呈現出良好的恢復態勢,曾經因斜視帶來的困擾正逐漸消散。
專家科普:先天性外斜視早干預是關鍵
“先天性外斜視通常在出生或出生后 6 個月內出現,成因十分復雜。” 楊秋艷主任在談及此類疾病時介紹道,遺傳因素是引發先天性外斜視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眼外肌解剖結構發育異常、眼外肌附著點位置異常等,也可能導致斜視的發生。
在治療方面,楊主任強調 “早期干預至關重要”。對于輕度先天性外斜視患者,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通過眼部肌肉訓練、視覺訓練以及改善用眼習慣等保守治療方式,實現一定程度的病情改善。但如果斜視程度較為嚴重,如小謄這般,保守治療往往難以奏效,需及時就醫采取更有效的治療手段。
“臨床中,先天性外斜視患者多以恒定性外斜視為主,間歇性外斜視較少見。部分患者外斜視角較大,常超過 30°,僅靠配戴眼鏡無法矯正,且大多沒有雙眼單視的先天性條件,對視功能影響極大,容易出現雙眼視功能不良、無同時視及融合視、視網膜對應缺如等問題。” 楊主任進一步解釋道。
因此,楊秋艷主任建議,對于先天性外斜視患者,應在知覺異常建立之前盡早進行手術矯正眼位,為視功能恢復創造有利條件。術后,患者還需在配戴矯正眼鏡矯正屈光不正的基礎上,積極配合醫生開展視功能康復訓練,最大程度爭取恢復雙眼二級和三級視功能,從而實現更理想的治療效果,回歸正常的視覺生活。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