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原到高原,攜超聲探頭叩響三江之源
2025年7月27日晨,我作為清華大學玉泉醫院一名醫生(杜晶)有幸加入北京市第六批第一期醫療援青隊伍,從石景山衛生健康委出發踏上了援青的征程。當雙腳踏上三江之源,大美玉樹,青海這片平均海拔4200米的土地,稀薄的空氣帶著清冽的寒意撲面而來,遠處連綿的山脈在陽光下泛著圣潔的光。作為一名援青超聲醫生,我知道,從這一刻起,我的人生軌跡將與這片高原產生深刻的交集。

從西寧到玉樹再到稱多縣人民醫院的身體適應過程,更像是一場與高原的“拉鋸戰”。初到西寧,海拔兩千多米的高度已讓我有些許胸悶,走快幾步就會氣喘,沒想到前往玉樹的途中,隨著海拔不斷攀升,頭痛如鈍器敲擊般襲來。抵達玉樹后,經過一周的休整我們來到了玉樹州稱多縣,感謝組織對我的信任,任命我為稱多縣人民醫院超聲科主任,負責科室技術指導、質量管理、人員管理、科研與學術、危急重癥患者管理等工作。
把精準診斷種在雪域,讓健康希望留在青海
初到科室時,有“陌生感”很正常,但是盡快熟悉環境開展工作更重要。當地超聲科一共4名醫生,其中3名醫生都是90后。雖然他們都沒有經過規范化培訓,但他們年輕、有上進心、求知欲強,這給我帶好這支隊伍增添了很大的信心。通過摸底,科室同事也漸漸熟悉,我會根據他們的短板和技術難點痛點制定學習培訓授課實操等方案,實實在在地幫助他們提高技術。

首先,我通過理論講解幫大家掌握基礎原理,隨后進入手把手教學環節。我先做示范,再讓當地醫生輪流上手操作,自己站在一旁緊盯屏幕,隨時糾正他們的手法:看到探頭角度偏離,就握住他們的手腕調整姿勢;發現參數設置不當,便手把手演示旋鈕的調節幅度;遇到圖像判讀猶豫時,當即指出關鍵特征并講解判斷依據。每一步操作都拆解成簡單易懂的步驟,確保他們能跟上節奏,大家學習熱情高漲。


從最初的緊張生疏,到逐漸能獨立完成常規檢查,大家的進步肉眼可見。現在全部醫生都可以獨立完成頸動脈和椎動脈的檢查,因為此檢查是最安全、最有效的評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管狹窄或閉塞等病變的方法,也是篩查和監測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手段,希望用我們的專業守護百姓健康。
以患者為中心,讓每一寸聲波傳遞生命的暖意
慢慢地一切都步入了正軌,接下來的工作依舊任重而道遠。在稱多的日子里,我會認真履行我的職責,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對于他們之前因為不太敢做而拒絕的臨床心臟超聲,淺表軟組織超聲,下肢動靜脈超聲、早中孕的NT檢查及胎兒畸形篩查等,我都會手把手教他們,增強他們獨立完成檢查的信心。同時,我計劃還將根據當地特色,著手籌劃開展胃腸超聲、肺超聲新項目,把專業知識變成實際貢獻,更好地守護老百姓的健康。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