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提升群眾幸福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內容。記者從國新辦日前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期間,全國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4萬多個,惠及4000多萬戶、1.1億人。
這些老舊建筑承載著城市發展的記憶,但許多因年代久遠、風雨侵蝕或用途改變,原有結構難以滿足現在和未來的居住需求。改造的關鍵一步便是為老建筑“強筋健骨”。作為老舊房屋的“骨架”,建筑結構直接關乎居住安全和可持續使用。如今,隨著科技進步,多種新興材料,配合結構加固技術,讓老舊建筑重獲堅實“骨架”。
高延性材料:提升建筑韌性和抗裂性
水泥基類材料是建筑結構加固中的常用材料。其中,高延性水泥基復合材料憑借性能優勢,在城市老舊建筑改造領域備受青睞。
“這類材料的力學性能更接近混凝土,又被稱為高延性混凝土。它通過摻入特殊纖維,顯著提升了材料的韌性與抗裂性。”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所屬中建材中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巖科技”)高延性水泥基復合材料技術負責人仲從春介紹,這種材料具備優異的延展變形能力。如果城市老舊建筑遭遇地震等自然災害,它可以通過自身形變吸收沖擊能量,有效保障房屋“搖而不倒”,為居住者的生命安全筑起防線。目前,該材料已經被應用在我國部分城市老舊學校、老舊居民樓的結構加固工程中。
中巖科技城市更新事業部部長張帥介紹,在城市老舊建筑的結構加固工程中,采用高延性水泥基復合材料后,墻體抗倒塌能力可以提升3倍至5倍,相比傳統加固方案,改造成本降低20%。同時,改造后墻面的彎曲韌性和彎曲強度完全可達到現行國家標準要求,解決了老舊建筑墻體易開裂、承載力不足的問題。
高延性水泥基復合材料不僅加固能力強,而且適用范圍廣。仲從春告訴記者,無論是平面墻還是曲面墻,均能使用該材料。其核心施工工藝主要包括基層處理和保濕養護兩大環節,流程簡便且易操作,可以有效縮短老舊建筑改造工期,減少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擾。
不過,要在城市老舊建筑中充分發揮高延性水泥基復合材料的能力,需滿足一個重要前提:原建筑的基礎必須穩定。“它是一種加固材料,并非支撐材料,只能提升老舊建筑的結構性能,不能替代必要的結構性支撐構件。”仲從春提醒,在使用此類復合材料前,相關工作人員需先檢查墻體狀態,如果墻體存在嚴重風化或酥松問題,必須先對其基層進行修復處理,確保材料能與墻體牢固結合,以免加固失敗。
碳纖維材料:提供堅強支撐且不增加重量負擔
在城市老舊建筑的結構加固工程中,對出現問題的結構部件進行粘接加固是一種常用的修復手段。這種加固方式使用的“膠帶”,是專門用于建筑結構補強的碳纖維材料。這種材料憑借卓越的性能,已經成為解決城市老舊建筑結構安全隱患的核心材料之一。
碳纖維材料的過人之處首先體現在其出色的物理性能上。碳纖維材料抗拉強度超過3500兆帕,是普通鋼材的7倍至10倍,密度僅為鋼材的1/4左右,強度高、密度低。上述特性使其既能為老舊建筑提供有力支撐,又不會給本就脆弱的老舊建筑增加過多負擔。
除此之外,碳纖維材料還具備出色的耐腐蝕性與抗老化性。即便在潮濕、陰暗的環境中,它也能夠長期保持穩定性能,大幅降低了建筑后期的維護成本,減少了居民因建筑維護產生的額外開支,也延長了老舊建筑的使用壽命。
在實際加固施工中,碳纖維材料的優勢更加突出,與傳統加固方式形成鮮明對比。傳統的粘鋼加固,需要用大型設備吊裝厚重的鋼板。這種方式不僅對施工場地要求高,而且鋼板的重量可能對脆弱的建筑結構造成二次傷害。此外,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噪聲、粉塵會嚴重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讓不少老舊小區居民對加固工程“又盼又怕”。
碳纖維材料則改變了這一局面。由碳纖維材料制成的碳纖維布輕薄如紙,施工人員僅用雙手就能完成主要結構修復操作,無需大型設備進場。這不僅大幅縮短了施工工期,而且最大限度減少了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擾,讓老舊小區改造真正實現“便民不擾民”。
與此同時,碳纖維材料的適用性較強,可以解決老舊建筑的多種結構問題。如果混凝土板出現裂縫,那么只需將碳纖維布沿構件受拉方向粘貼,就能夠利用其高強度特性分擔結構拉力,有效延緩裂縫擴張。老舊居民樓陽臺的懸挑梁易出現裂縫。在懸挑梁處粘貼碳纖維布后,既能夠增強梁的抗彎能力,又不會破壞陽臺原有外觀,兼顧安全與美觀。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