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淵源:中醫藥防治高血壓源遠流長
高血壓是現代醫學病名,中醫典籍常論述為“眩暈”、“頭痛”、“中風”等病,其中以“眩暈”論述最多。其記載最早見于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素問·五臟生成篇》:“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上氣不足”則發眩暈。
中醫學將高血壓病機分為虛實兩類。虛者為氣、血、精不足,髓海失養;實者為風、火、痰擾亂,清竅失和。病位在腦竅,與肝、脾、腎密切相關。
高血壓的中醫證型包括:肝陽上亢(推薦:天麻鉤藤飲)、肝火亢盛(推薦:降壓袋泡茶)、痰濕壅盛(推薦:半夏白術天麻飲)、瘀血阻絡(推薦:血府逐淤湯)、痰瘀互結(推薦:半夏白術天麻飲)、陰虛陽亢(推薦:鎮肝息風湯)、陰陽兩虛(推薦:六味地黃湯)等。
2、中醫藥防治高血壓入選2024年《權威指南》
2024年7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修訂版)”在《中華高血壓雜志》刊發。
鑒于中醫藥在高血壓防治領域成效顯著,“指南”首次增設了“中醫藥在降壓治療中的應用”章節,表明中醫藥在高血壓防治中的價值已獲得現代醫學和專家指南體系的認可。(完整章節內容可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修訂版))
3、未來價值:中-西醫藥融合建立科學防治體系
2025年9月12日,全國黨媒《人民日報》宣介了由國家權威單位組織制定、發布的《高血壓中西醫結合規范化診療路徑》。
發布會專家指出:“高血壓不僅表現為血壓升高,還常伴隨頭痛、失眠、耳鳴、視力模糊等全身癥狀,會增加患者焦慮,加速疾病進展。”
路徑強調,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改善高血壓患者臨床癥狀、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可實現全方位管理,血壓達標、癥狀緩解和靶器官保護等多重目標。”并為構建完整的高血壓中西醫結合診療體系指明了方向。(完整內容可參考《高血壓中西醫結合規范化診療路徑》)
4、降壓袋泡茶即是中藥又是代茶飲
指南及專家共識均建議患者除服用降壓藥物外,應加強生活及膳食管理。其中,中藥代茶飲已成為高血壓疾病管理的特色防治方法。
具體可選用清瀉肝火、平肝潛陽、補益肝腎、作用平和的中藥制備茶飲使用,如鉤藤、天麻、菊花、枸杞子、決明子、生山楂、麥冬、羅布麻葉等適量泡茶。
在成方制劑方面可選用降壓袋泡茶。降壓袋泡茶組方合理,可調理高血壓相關癥狀;作為代飲茶,服用方便。
降壓袋泡茶是由夏枯草、決明子、鉤藤、茺蔚子、黃芩、茶葉等6味中藥組成的茶飲制品,其標準已載入《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方中夏枯草清肝瀉火降壓,決明子清肝明目降壓,共為主藥;輔以鉤藤、茺蔚子清熱平肝明目;佐以黃芩清熱瀉火;使以茶葉清上降下。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平肝明目之功。用于高血壓病屬肝火亢盛的頭痛、眩暈、目脹牙痛等癥。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