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由中華口面肌功能協會(Chinese Academy of Orofacial Myology)主辦、正雅齒科承辦的“國際口面肌功能多學科聯合治療研討會”在上海圓滿落幕。
聚焦多學科融合,推動口面肌功能治療臨床發展新階段
本次大會以“口面肌功能治療:多學科聯合治療的國際視野”為主題,匯聚了來自國內外的權威專家與臨床學者,共同探討口面肌功能治療(Orofacial Myofunctional Therapy)在正畸、早期矯治、睡眠呼吸障礙及顳下頜關節病等領域的臨床協作與實踐創新。

國際交流共促發展:中國OMT步入多學科融合階段
中華口面肌功能協會發起人、秘書長史真教授在開幕演講《中國口面肌功能治療發展回顧與愿景》中指出,隨著國內醫師學習熱情的提升及患者認知的增長,中國的口面肌功能治療正迎來快速發展階段。史真教授表示,中華口面肌功能協會的使命是通過教育培訓,助力支持專業人士對口面肌功能紊亂(OMD)進行正確的診斷和規范化治療,并通過多學科的合作,開展口面肌肉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中華口面肌功能協會將加強與國際口面肌功能協會(IAOM)的深度合作,構建連接國際前沿與中國臨床需求的橋梁。
在會后采訪中,史真教授進一步分享了推動口面肌肉學作為學科發展的經歷,她強調,口面肌肉學雖然在中國尚未成為一門正式學科,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醫生和家長意識到肌肉功能對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口面肌功能治療在中國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史教授補充道:"要讓更多的人看到、理解這個領域,才能推動它走得更遠。"她相信,通過持續的教育與科普,口面肌功能治療會在國內獲得更多認可。

國際口面肌功能協會(IAOM)認證考試委員會資深考官Paula Fabbie女士隨后發表主題報告《肌功能治療在口腔臨床中的應用:療效提升與長期穩定性的協同實現》,通過大量的文獻回顧和詳實病例展示了肌功能訓練對舌系帶矯治、呼吸模式重建及正畸療效維持的重要作用,以及肌功能訓練作為非手術性干預的有效路徑。
在采訪中,Paula女士也談到了她在美國開展口面肌功能治療的經歷,她認為早期的功能性治療可以幫助患者避免長期的功能性問題,同時改善矯治效果。她說:"我們希望通過更多的教育與培訓,幫助專業人士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治療方法。"Paula女士也強調了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她指出,口面肌功能治療不僅僅是口腔領域的工作,它需要與其他學科(如睡眠醫學、語言治療等)緊密合作,通過多學科的結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她表示,"早期識別并干預口面肌功能問題,能夠幫助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避免更復雜的牙科問題,這需要各個學科的合作。"

跨學科融合:功能與形式的統一思路
史真教授在《道術器用—基于呼吸與口面肌功能的早期矯治》專題分享中提出,功能異常是錯合畸形的重要成因,早期干預與呼吸功能重建是矯治長期穩定的關鍵。馮雪教授在《正畸治療與TMJ健康的平衡之道》報告中,強調正畸醫生應將顳下頜關節穩定納入治療目標,以減少潛在的TMD風險;張曉蓉博士在《兒童睡眠呼吸障礙的正確診療路徑》講座中指出,提升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OSDB)診療水平,需為患兒制定個性化方案,優先采用非手術治療并嚴格把握手術指征;束嫘博士則在《早期矯治之求本溯源及守正與創新》中,通過大量病例詳細分享了她的早期矯治策略、以及在臨床中綜合使用各類型矯治工具的豐富經驗。

共識與展望:推動OMT在中國臨床的標準化落地
肌功能治療是連接正畸學、頜面外科學、睡眠醫學等學科的核心紐帶。本次會議不僅強化了中國與國際OMT界的學術交流,也為推動多學科協作、標準化診療及教育培訓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中華口面肌功能協會未來將持續推動國內外學術合作,推動OMT的規范化診療及人才培養,助力口面肌功能治療在相關領域的應用。
訪談過程中,史真教授和Paula女士都提到,未來的重點是通過更多的合作與研究,推動口面肌功能治療在臨床中的標準化應用,幫助更多患者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史教授總結道:"我們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我們期待未來能夠看到這一領域在中國得到全面普及。"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