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5669號建議的答復》。圍繞推動完善規范化、信息化、現代化的航空醫療救援體系,答復中稱,將統籌不同區域的航空醫療救援需求,打造“1小時”救援圈(省內或跨省)的空中醫療救援模式。
答復稱,2019年以來,國家衛健委會同中國民航局等部門探索完善醫療機構與通用航空運營單位間信息溝通、協同聯動機制,推動航空醫療救援持續發展,先后印發《航空醫療救護聯合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關于深化航空醫療救護聯合試點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促進了航空醫療救護快速發展。
一是開展航空醫療救護試點工作。國家衛健委會同中國民航局動態調整試點醫療機構,航空醫療救護試點已經實現覆蓋全國28個省份共160家醫療機構。2019年至2024年,全國累計開展航空醫療救護飛行1.2萬小時,轉運病患及家屬1.67萬人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二是推進航空醫療救護培訓。指導國家航空醫療救護培訓基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組織起草相關技術標準、工作規范,開展航空醫療救護專業人員標準化培訓,推動完善航空醫療救援業務相關標準規范體系。
三是工作機制逐步建立。截至2024年底,共計10個省(市、區)的衛生健康部門與民航管理部門建立常態化協作機制。同時,國家衛健委積極指導各地建立航空醫療救援指揮調度協同聯動等相關工作機制,四川已印發省級航空醫療救護聯合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其他省(市)在陸續推進。
就下一步工作目標和計劃,答復稱,國家衛健委會將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應急需求為導向,會同中國民航局等相關部門,推動完善規范化、信息化、現代化的航空醫療救援體系。一是完善航空醫療救護網絡,健全服務保障體系。鼓勵地方政府和醫療機構借鑒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因地適宜制定航空醫療轉運方案,推動構建覆蓋廣泛、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航空醫療救護網絡。二是培養專業化網絡化現代化航空醫療救援隊伍,培訓一批具備航空醫療救援所需的相關專業知識和能力,同時具有急診、重癥或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經驗的醫護人員。三是完善籌資和費用分擔機制,探索政府財政、商業保險、自費支付、公益慈善基金等多渠道費用負擔機制,同時政府指令性救援實行免費。四是建立空地聯合機制,通過航空救援指揮系統,統一指揮調用停機坪、地面轉送車輛和救援人員。五是統籌不同區域的航空醫療救援需求,打造“1小時”救援圈(省內或跨省)的空中醫療救援模式。
(責任編輯:華康)